關于組織實施稻麥田草害綜合治理三年(2023-2025年)行動計劃的通知
蘇農辦農〔2022〕24號
各設區市、縣(市、區)農業農村局:
農田雜草作為四大類農田有害生物之一,不僅與農作物爭肥爭水,也為農作物病蟲害的滋生蔓延提供了適宜環境,防控不當可造成農作物產量損失30%以上,特別嚴重的甚至導致絕收。為認真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有效防除稻麥田雜草,決定在全省組織實施稻麥田草害綜合治理三年(2023-2025年)行動計劃,F將有關要求通知如下:
一、總體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根據《生物安全法》《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農藥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要求,以農業綠色發展為引領,堅持“農業措施為基礎、封閉處理為重點、莖葉噴霧為補充”的原則,全力提升稻麥田周年雜草綜合防控技術水平,確保農業生產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
堅持生態控草與化學除草相結合。結合優化稻麥播栽期、翻耕整地、溝渠整治、田間管理、輪作休耕等農業防控措施,及時清除田埂、溝渠雜草,發揮生態控草作用,降低稻麥田周年雜草發生基數,減輕化學除草壓力。
堅持土壤封閉與莖葉處理相結合。雜草出苗期和幼苗期是最敏感脆弱的階段,也是雜草與農作物競爭的開始。根據栽培模式、土壤墑情以及除草劑特性,優先進行土壤封閉處理,減輕后期莖葉處理的除草壓力,同時有效延緩雜草抗藥性發展。
堅持安全用藥與減量控害相結合。開展除草劑安全風險監測,切實加強除草劑安全使用指導,推廣減量施藥技術,選擇高效安全除草劑品種和增效助劑,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機理除草劑產品,堅持對靶用藥、適期適量施藥,杜絕超劑量超范圍使用等不合理施藥現象,減少因使用不當引起的藥害事故或漂移現象,確保農作物生長安全,保證除草效果。
二、目標任務
深入開展稻麥田草害綜合治理示范區建設,示范推廣“三個一”:一是示范推廣一批農業生態控草技術。結合稻麥播栽期調整、翻耕整地、溝渠整治等農業防控措施,推廣應用一批農業生態控草技術。二是示范推廣一批高效低毒低風險藥劑品種。開展除草劑風險監測評價,減少對環境風險、安全風險等比較大的除草劑產品的使用比例;篩選和推廣安全藥劑和環保劑型,實施精準用藥,減少農藥用量,提高農田草害綜合防控效果。三是示范推廣一批草害綜合治理模式。根據不同栽培方式,建立以“農業措施為基礎、封閉處理為重點、莖葉噴霧為補充”為模式的農田草害綠色防控技術體系,逐步形成一批成熟有效,可復制、可推廣的農田草害綜合治理技術模式。
各農業縣(市、區)每年至少建立1個500畝以上的省級稻麥田周年雜草綜合治理示范區、2個100畝以上市級稻麥田雜草綜合治理示范片,輻射帶動面積分別在10000畝以上、2000畝以上。力爭到2025年,主要農業鄉鎮雜草綜合治理示范區建設全覆蓋。
目標到2025年,全省農田草害綜合防控效果95%以上,除草劑使用量較2022年下降10%以上。
三、關鍵技術
(一)提高種子質量。大力推廣稻麥商品良種,減少自留種比例,降低種子攜帶草籽風險。加強稻麥種子調運檢疫,減少雜草的遠距離傳播;強化播栽前的稻麥種子精選,有效降低農田雜草發生基數。(省種子管理站、省植保植檢站,按職責分工協同推進,下同。)
(二)提高整地質量。大力推廣生態型犁耕深翻和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實施翻、旋、耙、壓一體化復合整地,建立深耕深翻技術應用的長效機制,力爭實現“同一地塊三年深翻一次”的良性循環。水稻田提高田面作業質量,減少田間高低落差,利于建立淺水層,充分發揮除草劑藥效。小麥田播后鎮壓、提墑保墑,利于發揮除草劑土壤封閉藥效;做到三溝配套、灌排通暢,降低藥害風險。(省農機推廣總站、省農技推廣總站、省植保植檢站)
(三)優化栽培方式。堅持適期適墑播栽,壓縮晚栽晚播比例。堅持精量播種,推廣水稻機插秧、小麥機條播等播栽方式,精準控制播量和播栽深度,減少“漂棵、露籽”比例,促進全苗、勻苗、壯苗,創造不利于雜草發生的田間環境,降低除草劑藥害風險。重草田實施輪作換茬,降低雜草發生基數。(省農技推廣總站)
(四)強化物理和生態控草。強化基于消減稻麥連作田雜草群落的精準控草技術,積極推廣除草機械和表土作業機械等切斷草根,干擾和抑制雜草生長,達到控制和清除雜草的目的。及時清除田邊、埂邊、路邊、渠邊等區域生長的雜草,阻斷田外和上游雜草種子輸入。水稻田推廣“斷源、截流、竭庫”生態控草技術,確保田面“整潔”無雜草、雜物、浮渣等;示范推廣運用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覆蓋等方式,達到保墑、保溫與抑草的效果。(省農機推廣總站、省農技推廣總站、省植保植檢站)
(五)優化化學除草技術。組織開展農田草情監測、主要雜草對常用藥劑的抗藥性監測、除草劑風險監測和有效性監測,優化除草劑使用品種結構。通過稻麥生長前期土壤封閉或早期的“封殺結合”控草,遏制抗性雜草種群蔓延,實現減藥控害、綠色防控。(省植保植檢站、省農藥總站)
水稻田:①機插秧田。在水稻插秧前0~3天,可選用土壤封閉處理劑均勻用藥,自然落干后栽插,或在栽插后5~7天,選用土壤封閉處理劑拌肥料(細濕土)均勻撒施封閉處理;水稻移栽后15~20天,選擇封殺結合類除草劑進行防治。②旱直播稻田。在播種并窨水落干后,均勻噴施土壤封閉除草劑;播種后20天左右,根據田間草相,選擇封殺結合類除草劑進行防治。③水直播稻田。在催芽稻種播后2~4天,均勻噴施土壤封閉除草劑;播種后20天左右,根據田間草相,選擇封殺結合類除草劑進行防治。④人工移栽田。在水稻移栽后5~7天,可選用封殺結合的藥劑拌肥料(細濕土)保水撒施,藥后保水3~5天;移栽后25天左右,根據田間草相補治。(省植保植檢站)
小麥田:麥田化學除草堅持以“土壤封閉為核心、莖葉處理為輔助”的防控技術,重點推廣土壤封閉和苗后早期封殺結合除草技術。①土壤封閉處理。小麥播后苗前,使用土壤封閉處理劑抑制雜草萌發出苗。②苗后早期“封殺”結合。使用具有“封殺”雙重作用的除草劑,實現“封殺”一次性除草。③莖葉處理。早春根據田間殘留雜草種類選擇除草劑品種補治。苗后化除避開寒流,防止凍藥害。(省植保植檢站)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各地要成立由農業農村部門分管負責同志為組長的稻麥田雜草綜合治理建設領導小組和有關專家牽頭的技術指導組,加強對農田草害綜合治理工作協調和服務指導。結合作物布局、農田雜草發生特點等制定稻麥周年雜草綜合治理工作規劃、建設方案。明確人員和職責分工,確保事有專管機構,人有明確職責。加強相關部門協調合作,構建上下聯動、協同推進、組合出拳的工作機制,形成推進合力,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二)強化政策扶持。各市、縣(市、區)要將農田草害綜合治理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生產的重要抓手,將農田草害治理納入生物災害綜合治理的重要范疇。積極爭取相關的農業補貼政策,強化各類扶持政策集聚,構建農田草害綜合治理長效投入機制,加強對稻麥雜草綜合治理示范區建設的支持力度。鼓勵現有項目資金和公益性服務等向農田草害綜合治理及稻麥雜草綜合治理示范區建設傾斜,向實施稻麥雜草綜合治理示范區的建設主體傾斜。
(三)強化技術集成。要加強農田草情監測、藥劑的有效性、抗藥性監測,苗期雜草識別等技術研究。強化協作攻關,充分依托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科技力量,為稻麥雜草綜合治理提供人才支撐。加強農技推廣隊伍建設,完善隊伍結構,積極推進體系建設創新工作,提高各級農技人員的能力,不斷積累經驗,提高工作能力,構建適應我省實際的省、市、縣、鄉四級農田草害綜合治理技術服務體系。
(四)強化示范推廣。強化農田草害防除新技術、新藥械的試驗示范力度,推動雜草防控新技術、新藥械的提檔升級。要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平臺,廣泛開展稻麥雜草綜合治理示范區建設的宣傳,擴大稻麥雜草綜合治理的社會影響。示范區要采取“三掛四有”推廣模式,即領導掛帥、人員掛鉤、方案掛牌;有技術展示牌、有防控目標、有示范區負責人、有技術指導員。要及時發現典型、宣傳典型,提高稻麥周年雜草綜合治理示范區建設的質量和示范帶動效應。
(五)強化績效評價。要加強農田草害綜合治理的督促指導,定期開展交叉檢查和工作觀摩,對農田草害綜合治理工作不到位、化學農藥使用不規范等行為及時糾正。我廳將適時組織第三方對各地農田草害綜合治理工作進行績效考評和通報。
聯系人:省植保植檢站,吳佳文,電話:025-86263830。
江蘇省農業農村廳辦公室
2022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