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小麥高產的因素主要有氣候條件、土壤質量、播種質量、施肥和種子處理。在種植小麥前我們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1. 選種與曬種
A.小麥10月上旬一般播種完畢,第二年的6月份才收獲,全程8個月的時間,幾乎經歷了春夏秋冬4個季節,所以我們要選擇合適的品種。
根據本地區的氣候條件,特別是溫度條件,選用品種,選用冬性、或半冬性品種,不能種植偏春性品種,這類品種由于冬前發育過快,常常在冬季或早春遭受凍害死苗。
在旱薄地應選用抗旱耐瘠品種,在土層較厚、肥力較高的旱肥地,應種植抗旱耐肥的品種,而在肥水條件良好的高產田,應選用豐產潛力大的耐肥、抗倒品種。
B. 小麥選好種子以后一定要在播前曬種,這是我們大家忽略最多的問題。一般要求曬兩次,最少曬一次。
第一次是在播種前一個月左右,在晴好的天氣曬種,一般曬兩天(注意在曬種時不要直接攤在水泥地上,以免把種子曬傷)。
第二次曬種是在播前三到五天進行。
通過播前曬種的麥子播下以后出苗勢強,苗壯,根系發達,抗病性,抗旱性以及分蘗率都要比不曬種的高很多,一般會提高30%左右。
2. 拌種
小麥種子包衣能有效預防小麥多種土傳和種傳病害的發生,也可有效地控制螻蛄、蠐螬等地下害蟲對小麥苗期的危害。
小麥種子包衣后,還可提高種子發芽率和出苗率,促進幼苗早發和根系生長。
但是,包衣種子缺點是新種子和陳種子難以區分。
未包衣種子可以用肉眼分辨,包衣的小麥種子和其它野麥子、雜草種子很難區別,有些包衣種子只是添加了一些顏料,沒有殺菌劑、殺蟲劑等成分。
如果是買包衣種子建議買正規廠家的種子,正規廠家質量相對較好,如果是買未包衣的種子,也可自行買一些拌種劑進行拌種。(當然,現在也有一些地方的零售商會直接現場給你拌種)
拌種時期一般在小麥播種前的10-20天,根據往年地塊發病情況選擇適合的拌種劑,一般為預防小麥土傳病害為主,結合小麥地下害蟲和蚜蟲(傳播病毒病)。
市場流行的拌種劑:
(1)殺菌類:咯菌腈,苯醚甲環唑,戊唑醇,嘧菌酯,精甲霜靈,福美雙,烯唑醇,甲基托布津,多菌靈等。
(2)防蟲類:吡蟲啉,噻蟲嗪,氟蟲腈,甲基異柳磷等。
注意:拌種劑的效果關鍵看成膜劑,拌種時,要注意自身和家禽安全。
其中:小麥紋枯病、全蝕病、根腐病必須通過拌種預防,后期防治效果不好。
推薦拌種藥劑:苯醚甲環唑、咯菌腈、戊唑醇、硅噻菌胺,烯唑醇、福美雙、三唑酮、代森錳鋅。
3.合理施肥
有的農戶為了省事,在播種時采用“一炮轟”的施肥方式,不能根據小麥的需肥規律進行合理的施肥,造成肥料損失多,利用率低。
正確的施肥方法是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根據苗情和地力適時追施返青肥、拔節肥和灌漿肥等。
下面我們就講講氮肥施肥存在的一些問題:
A.氮肥多了
如果氮肥施的多了,小麥的節間就會長的比較長,莖稈比較細,反而給后期造成了小麥不抗倒伏的危險。
B.氮肥少了
如果氮肥施的少了,會導致小麥葉片發黃。
4.精細整地
首先要進行土地深翻,深度最好在25-30公分。
其次要打破犁底層,使土壤上下通透,增強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提高小麥的抗旱性、耐寒性。
最后在翻過土壤以后把地面耙平耙碎,力爭做到上虛下實。
5.適時播種、適墑播種
A. 根據近幾年的實際情況來看,冬小麥適時晚播,有利于冬前穩健生長,安全越冬。俗話說:“麥無兩旺”,“小麥就怕‘大耳朵”,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適當的晚播小麥,不僅可以預防小麥病蟲害的發生,還能減少小麥凍害。
晚播的小麥冬天積溫比較少,莖葉數量少,分蘗也少,所以,冬天對養分的消耗就少,等到春天溫度升高的同時,更有利于小麥返青和分蘗。
最近幾年冬季溫度普遍偏高,晚播也同樣會推遲紅蜘蛛、蚜蟲以及雜草的發生危害。小麥播期,對年后小麥黃花葉病毒病的發生與否有直接影響,晚播麥田發生幾率遠遠低于早播麥田。
B. “地適無晚麥”,意思是土壤墑情好了,晚播幾天無大礙,但是晚播要稍微加大播量。小麥出苗的適宜土壤濕度為70%-80%,播種早,旺長,極易產生凍害。
6.掌握深度、適量播種
A. 小麥播種最合適的深度為3-5厘米,如果超過5厘米即為播種過深。
過深造成后果:
播種過深會導致小麥出苗緩慢,葉片細長,分蘗少而小,次生根少而弱,麥苗黃瘦,形成“地中莖”,很容易凍死。
應對措施:
要及時進行扒土清棵,用竹耙或鐵耙從畦面中央開始,順壟橫摟,當清到最后一行時,把余土全部拖到畦背上就行了。
B. 適量播種
播種量過大,種子就會比較擁擠,發芽后擁擠現象就會更加嚴重。出芽后,主要表現為植株個體發育不良,分蘗少。所以要適量播種,播種量不要超過20斤。
在種植小麥前如果做好了上面這幾點,小麥死苗,發黃,凍害等等問題會少很多,就能夠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上一篇:重要技術普及:小麥需肥規律匯總
下一篇:小麥冬前打除草劑需要注意哪些事項